学习交流

理论文章

当前位置: 专题首页   -   学习交流   -   理论文章   -   正文

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到底

发布时间 :2019-09-19    来源:《学习时报》     作者:李军    浏览量 :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党的根本宗旨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,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述。这些讲话和论述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,着眼于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,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党执政的群众基础,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,体现了强烈的爱民情怀,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,是新形势下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宗旨意识、践行群众路线、加强和改进作风的行动指南。
  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
  党的宗旨反映党的性质和理想,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。对于党的宗旨,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。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。中央的考虑,是要为人民做事”。2012年12月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时他进一步强调:“要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,心里装着困难群众,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,常去贫困地区走一走,常到贫困户家里坐一坐,常同困难群众聊一聊,多了解困难群众的期盼,多解决困难群众的问题,满怀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。”这些重要论述,用语朴实简洁,态度鲜明有力,既深刻阐释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,又为各级领导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指明了主攻方向。
  首先,要始终心怀“一切为了群众”。一切为了群众,是我们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。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,就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谋求,而是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使命。党领导人民闹革命,推翻旧社会,建立新中国,是为人民求解放,让人民能够翻身当家作主;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,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,带领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,是为人民谋幸福,让人民能够过上更加富裕、更有尊严的美好生活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,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,必须紧紧依靠人民、始终为了人民”“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,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,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”。作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,要时刻牢记党的根本宗旨,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,想问题、作决策、抓工作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,真心实意为民办事、为民谋利,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利益问题,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群众,让群众学有所教、劳有所得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住有所居,有更多的获得感。
  其次,要更多关注困难群众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对各类困难群众,我们要格外关注、格外关爱、格外关心,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,关心他们的疾苦,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。”特别强调关注、关爱、关心困难群众,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,是我们党为全体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所在,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。当前,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战决胜阶段,能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,关键看能不能有效补齐小康社会的短板。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:“小康不小康,关键看老乡。”按照国家的标准,到2014年底,我国仍有7017万贫困人口,海南仍有54万贫困人口,这部分困难群众绝大多数在农村,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是全体人民的小康,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,而不是简单地用人均GDP、人均收入等数据来衡量的小康,不是用平均数代替大多数的小康。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,参加工作40多年来,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,我花的精力最多”“这两年,我又去了十几个贫困地区,到乡亲们家中,同他们聊天。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,我感到揪心。他们的生活每好一点,我都感到高兴”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深刻领会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,以总书记为榜样,给予困难群众更多的关注、支持和帮助。比如,我们制定“十三五”规划时,要根据不同地区、不同群体的实际,制定具有差异性、针对性的措施,实行精准扶贫,找到“贫根”,对症下药,把更多的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、困难群众倾斜,帮助他们脱贫致富,实现共同富裕。
  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
  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讲:“我们的责任,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,坚持党要管党、全面从严治党,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,切实改进工作作风,密切联系群众,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。”坚持群众路线,一方面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、执政为民,切实维护好、实现好、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,另一方面就是要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,切实改进我们的工作。所以,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“打铁还需自身硬”,“如果管党不力、治党不严,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,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,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。这决不是危言耸听”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以踏石留印、抓铁有痕的劲头,强力抓作风、反腐败,实际上就是在解决党内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群众、漠视群众利益、侵害群众利益等突出问题,用管党治党的实际行动贯彻群众路线,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效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。
  抓作风,核心就是要解决好党群、干群关系问题,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,任其发展下去,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,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、失去血脉、失去力量。”新一届党中央刚成立就出台了八项规定,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,不高高在上、脱离群众。一个时期以来,脱离群众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、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。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、富丽堂皇的办公大楼、文山会海、豪华宴请、天价月饼等等,都是“四风”的具体体现,让广大干部群众不堪其苦、不堪其累、不胜其烦。这“四风”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,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、反映最强烈的问题,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。“四风”问题解决好了,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就有了更好的条件。这也是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聚焦到“四风”上的根本原因。经过这几年的狠抓严管,现在“四风”问题应当说有了很大好转。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,“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”,“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”,抓作风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松,一松就反弹,必须锲而不舍地抓下去,做到持之以恒、驰而不息,善始善终、善做善成。
  反腐败,实质就是要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,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。党章明确规定:“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。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,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。”可见,贪污腐败、谋取私利、搞特权,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、党的群众路线水火不相容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,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展反腐败斗争。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,要“以猛药去疴、重典治乱的决心,以刮骨疗毒、壮士断腕的勇气,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”。实际上,党员干部搞腐败,就是与民争利,直接损害人民群众利益,损害社会公平正义。所以,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“坚持‘老虎’、‘苍蝇’一起打,既坚决查处大案要案,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滥用职权、贪污贿赂、腐化堕落、失职渎职案件,又要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,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类案件,切实维护人民合法权益”。这几年,海南省委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“两个责任”,严肃查处了一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,让老百姓收获了应得的实惠、应有的利益,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信任。由此可见,加强反腐倡廉建设,就是在维护群众利益,也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题中应有之义。
  甘当群众的小学生
  “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”,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科学工作方法。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时指出:“领导不是百事通,不是万能的。要做群众的先生,先做群众的学生。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,甘当小学生,多同群众交朋友,多向群众请教。要真正悟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。”实践证明,基层是最好的学校,群众是最好的老师。重不重视向群众学习,善不善于向群众学习,是检验一名领导干部是否真正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标志。
 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:“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,当地(市)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,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。”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说的,更是这样做的。他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,就很少呆在县委机关,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基层调研,跑遍了正定的每一个村。他经常让县委干部走上街头搞随机问卷调查,有时自己还在大街上支起桌子听取群众意见。他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时,倡导开展“四下基层”,并以身作则三进下党乡。后来在福州工作时,又大力推动“进万家门、知万家情、解万家忧、办万家事”。到浙江工作后,他用一年多时间就跑遍了全省90多个县(市、区)。到中央工作后,他的足迹已遍及了全国31个省(区、市)。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深入基层、虚心向群众学习,为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。
  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群众是真正英雄的观念,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,摆正心态,放下架子,扑下身子,多深入基层“接地气”,多到群众中去“充充电”,坚持谋划思路向群众问计,查找问题听群众意见,改进措施向群众请教,落实任务靠群众力量,衡量成效由群众评判,从群众生动的实践创造中感悟那些书本上、机关里看不到、学不到的东西,不断汲取营养、提炼经验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6月到贵州考察时说的:“党的政策好不好,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。如果乡亲们笑,这就是好政策,要坚持;如果有人哭,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。”基层群众对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措施落实效果感受最深,也最有发言权,反映的问题往往最真实、最可靠、最准确。各级领导干部要多听各方面群众的意见,特别是对群众的批评意见,要有包容的胸怀、自省的勇气、改正的自觉,认真对照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,不断完善工作思路、改进工作方法、提高工作水平。
  关键是要抓住制度建设这个重点
 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:“广大干部群众最担心的是问题反弹、雨过地皮湿、活动一阵风,最盼望的是形成常态化、常抓不懈、保持长效。”怎么样才能实现作风建设常态化、长效化?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关键是要抓住制度建设这个重点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,一定要建立健全立体式、全方位的制度体系,以刚性的制度约束、严格的制度执行、强有力的监督检查、严厉的惩戒机制,切实遏制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,真正使践行群众路线成为党员干部的行动自觉。
  首先,要制定好的制度。没有规矩,难以成方圆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定规矩,就要落实一些已经有明确规范的事情,就要约束一些不合规范的事情,就要规范一些没有规范的事情;制度不在多,而在于精,在于务实管用。制度怎样才能做到“精”而“管用”呢?“精”而“管用”的制度应该是务实具体、简便易行的,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。比如,我们党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制定的“三大纪律”和“八项注意”,就是一个典型。当时,为了做好群众工作,毛泽东针对部队存在的问题,亲自宣布了“三大纪律”,即行动听指挥、打土豪款子要归公、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,以及“八项注意”,即上门板、捆铺草、说话和气、买卖公平、借东西要还、损坏东西要赔、洗澡避女人、大便找厕所。这个制度的每一条内容都很实在,都是针对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的。也正是凭借这样一个制度、这样一个纪律,我们党和工农革命军赢得了群众的真心信赖和支持,建立和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,点燃了燎原的星星之火。后来,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,“三大纪律”和“八项注意”不断丰富完善,但其务实管用、简便易行的精髓始终没有变。我们现在不是缺少制度,方方面面都有相关规章制度,但是在制度规定的务实管用上,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。如果一个制度空洞乏力、大而不当,或者复杂繁琐、操作不便,就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,肯定会流于形式。
  其次,要强化制度的执行力。制度的制定是基础,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贯彻执行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制度一经形成,就要严格遵守,并强调要坚决纠正有令不行、有禁不止的各种行为,使制度真正成为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硬约束。现在,我们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制度,而是制度执行得不到位、不彻底,正所谓“处处高压线,就是不带电”。有了好的制度,就要强化制度的刚性运行,做到立说立行、严格执行,防止制度成为“稻草人”。对违反制度的要严肃追究责任,增强制度的威慑力,防止出现“破窗效应”。据中纪委统计,截至2015年7月底,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9.4万起,处理12.5万人,给予党纪政纪处分4.5万人,这其中还包括5名省级干部。这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强化制度执行的坚强决心。因此,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,不管担任什么职务、在什么岗位,都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、制度面前没有特权、执行制度没有例外的意识,自觉把制度当成硬约束而不是“橡皮筋”,严格遵守、主动执行,严格按制度办事,绝不做违反制度、超越底线的事,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。  

上一条:法治中国建设的科学理论依据

下一条:感悟《习近平党校十九讲》